《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俗稱汽車“三包”)今年已進入第八個年頭,繼去年發布意見稿征求意見、召開聽證會后,國家質檢總局上周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見稿。與一稿相比,多項條款的修改雖明確向消費者靠攏,但仍被指力度不夠。
對此,《瀟湘晨報》聯合《汽車之家》、《南方都市報》、《新京報》、《華西都市報》等面向廣大消費者、廠商、經銷商、媒體等各界展開了大范圍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于“三包”及退換貨期限延長的條款修改并不買賬,增加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也并不被看好。同時對于懸而未決的折舊費等問題,消費者和廠商、經銷商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立場。
三包期限延長公里數“進步不大”
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將三包有效期限從2年或行駛4萬公里延長至不低于2年或5萬公里,但93%的消費者覺得此項改動進步不大。
分析人士指出,消費者對于汽車“三包”政策的主要阻力來源有著較為鮮明的態度,有54%的消費者認為政策實施的最大阻力仍來自于利益之爭,27%的消費者認為阻力來自汽車廠商。9%的參與調研者認為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也是汽車“三包”政策遲遲未能實施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對于相關利益方阻力的考慮,消費者和汽車廠商、經銷商對于汽車“三包”政策對汽車消費環境的改善都不抱太高預期。而其中9%參與調研的廠商和經銷商認為目前的汽車保修政策已經夠用。
消費者和廠商在是否應提供備用車問題上也存在觀點差異。長沙本地一家大型流通企業的負責人稱,在國內某些較大的經銷商集團或者經營業績較好的獨立經銷商中,客戶維修車輛時可使用經銷商提供的備用車輛代步。因此在是否應提供備用車輛的問題上,有57%的廠商和經銷商認為此政策合理,但41%的廠商和經銷商認為并不合理,他們認為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方法變成硬性規定會間接提升賣方的運營成本。
第三方鑒定機構公正性遭質疑
在本次調查中,還有一點引起了關注:糾紛發生后訴諸法庭,時常會出現第三方鑒定機構。但對于第三方機構的公正性,僅有15%的消費者和11%的廠商、經銷商相信第三方鑒定可以解決公正性的問題,絕大多數消費者和廠商對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公正性持否定態度。
業界人士及相關機構認為第三方鑒定機構的缺失讓車主維權存在困難。但北京同碩律師事務所的汽車維權律師張維云說:“所謂的獨立第三方鑒定機構實際上是罩在消費者頭上的一個泡沫。” 他說,鑒定機構本身不獨立,鑒定人員身份的不獨立,鑒定機構及鑒定人員不承擔法律責任,所謂的獨立第三方實際上覬覦的是要成立的產品缺陷維權(訴訟)基金。
對此,張維云認為,國家只要在制度層面解決了消費者維權成本的基金保障問題,消費者維權可以自行聘請專家、證人,“一個鑒定機構難以做到獨立公正”。
此外,“汽車三包”提高了對售后服務的要求。售后服務是自主品牌的軟肋所在,如果三包政策實行的話,自主品牌就要投入更多精力。77%的消費者認為三包政策對于自主汽車不會產生影響,而39%的廠商和經銷商認為政策會進一步打擊自主品牌。
應不應該支付折舊費用?
調查顯示,對于第二次征求意見稿中“三包”有效期的修改,有93%的消費者覺得此項改動進步不大。而在折舊費的問題上,有86%的消費者認為汽車在按“三包”政策更換或退貨時不應該支付折舊費用,而62%的廠商和經銷商認為消費者應當支付合理的折舊費用。
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將經營者和生產者的責任進一步明確,換言之,進一步把車輛三包的責任推給了廠商。但在本次調查中,78%的消費者依舊認為經營者也需要承擔對于質量問題引起的三包責任。
資深汽車界人士李威認為政策如何落實是個大問題。調查顯示,消費者最為擔心的是政策執行力低,維權周期過長。其次有62%的消費者擔心政策所產生的成本會進一步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國內目前消費者需求依舊旺盛,價格上漲不利于汽車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所以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擔心也不無道理。